手机:13306482673
地址:青岛城阳长城南路6号首创空港国际中心3号楼225室
3D 视觉引导上下料在工业生产领域应用广泛,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自动化水平,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分析:
案例背景:
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,主要生产发动机缸体,生产线之前采用传统人工上下料方式,将毛坯件放置到加工机床,加工完成后再取出成品件。随着订单量激增,人工操作暴露出效率低、劳动强度大、出错率高等问题,且在高强度重复劳作下,工人易疲劳导致安全隐患增加,公司决定引入 3D 视觉引导上下料系统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。
3D 视觉系统构成:
工业 3D 相机:选用高分辨率、高速帧率的结构光 3D 相机,安装在机床上方合适位置,可覆盖整个上下料作业区域,能快速、精准地采集工件的三维轮廓信息,即使在复杂光照条件下也能清晰成像,每秒可输出数十帧完整 3D 数据,满足实时性要求。
图像处理软件:配套先进图像处理算法,对接收到的 3D 点云数据进行实时处理,精准定位工件位置、姿态(包括平移、旋转角度等六个自由度信息),识别不同型号缸体细微差异,如不同批次缸体的散热片结构、螺栓孔布局变化等,软件具备自学习功能,可在一定程度上自适应新产物导入,减少重新编程调试工作量。
工作流程:
毛坯上料环节,输送线将无序堆放的发动机缸体毛坯送至 3D 相机视野内,相机瞬间捕捉 3D 图像并传至处理软件。软件分析确定每个毛坯精确位置、摆放角度,规划机器人抓取路径,生成控制指令发送给六轴工业机器人。机器人依据指令精准抓取毛坯,按预设轨迹放置到机床加工工位,定位精度控制在 ±0.5mm 以内,确保加工基准一致性,避免因放置偏差造成废品。
加工完成后,3D 视觉系统再次启动,对成品缸体扫描定位,机器人将成品从机床取出放至下料输送带,按成品分类规则有序码放,方便后续质检与包装工序衔接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,循环时间较人工操作缩短约 40%。
实施效果:
效率提升:生产线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,上下料节拍稳定在 30 秒 / 件,相比人工操作时平均 50 - 60 秒 / 件,效率提升超 60%,极大满足产能扩张需求,设备综合利用率从不足 70% 提高到 90% 以上。
质量保障:由于机器人抓取和放置精度高,加工尺寸一致性大幅改善,产物不良率从约 5% 降至 1% 以内,降低返工成本同时提升产物整体质量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成本控制:虽前期设备采购、安装调试投入约 80 万元,但减少人工成本显著,原需 8 名工人两班倒,自动化改造后仅需 2 名工人负责设备巡检、维护及物料补充,按年综合计算,人力成本节省超 50 万元,且废品损失减少,投资回收期约 1.5 年。
面临挑战与解决措施:
&苍产蝉辫;初期,金属毛坯反光及加工冷却液飞溅易干扰相机成像,通过优化光源布置,采用特殊偏振滤镜消除反光,增设防护罩阻挡冷却液雾滴,结合软件算法动态补偿,保障图像质量稳定可靠。
&苍产蝉辫;生产型号切换时,偶尔出现视觉识别误判,公司与视觉系统供应商合作,建立新模型快速导入流程,利用云端数据库存储多种缸体特征参数,切换时远程下载更新,结合现场微调,确保快速准确适应新品生产。
总体而言,3D 视觉引导上下料系统助力该公司实现高效、精准、柔性生产,成为智能制造升级典范,后续公司还计划拓展该技术至更多生产线,挖掘更大价值。